叶博士、其家人及亲友李文荣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举行葉杰全楼命名典禮,以及一众城大管理层出席葉杰全楼命名典禮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于10月3日举行葉杰全楼命名典禮,以本港杰出工业家及慈善家叶杰全博士命名,以表彰叶博士对大学发展和研究的慷慨捐助,为大学提供更充足的资源,培育未来人才。
叶博士为通用控股(集团)主席,是香港工业界翘楚。他又热心服务社会、乐善好施,多年来致力推动本港和内地科技及教育,对培育社会人才不遗馀力,以回馈社会。叶博士的卓越成就广得受社会各界的认同,分别于2006年及2017年获颁「世界杰出华人」和「杰出工业家奖」,并于2019年获城大颁授荣誉院士荣衔,以表扬他对教育及社会服务的杰出贡献。
黄先生
城大校董会主席黄嘉纯先生致欢迎辞时表示,叶博士与城大关係密切,过去一直鼎力支持城大的发展。城大非常荣幸再次获得叶博士的慷慨捐助。他说︰「葉博士追求创新和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精神,与城大以创新推动有益社会转变的理念不谋而合。我深信叶博士的成功故事,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追求创新,为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的改变和正能量。」
叶傑全博士
叶博士致辞时指,回馈社会是一种责任,相信教育是改变社会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领袖。他希望透过今次的捐赠美国藤校留学,促进大学的策略发展和研究,以及培育人才,强调对城大充满信心。
他亦以自身经历勉励学生︰「我在23岁时创业,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与机遇,包含无数的努力和坚持,我希望我的经历能激励城大的学生李文荣 香港城市大学,遇上问题时不轻言放弃,否则无法取得成功。」
梅校长
校长梅彦昌教授致辞时除了感谢叶博士的慷慨支持外,亦感谢叶博士的家人,包括其子叶中贤博士一直以来对大学的支持。他说︰「有赖叶博士及其家人的支持,城大得以有更多资源,以继续支持大学的整体发展和研究,并透过启发性、互动性和创新性学习,成就学生的梦想,并在跨学科研究领域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大学和下一代创造更丰盛的未来。」
当日出席命名典禮的嘉宾包括叶博士、其家人及亲友;多位城大校董会成员、城大基金理事会成员、校董会秘书唐宁教授、高级副校长(创新及企业)杨梦甦教授、副校长(人才及国际战略)李文荣教授、副校长(社区联繫及协作)陈志豪教授、副校长(研究)岑浩璋教授,以及其他城大管理层成员、校友、教员及学生等。
「叶杰全楼」新设置了独立电梯大堂
(左起)梅校长、黄先生、叶杰全博士、叶中贤博士为「叶杰全楼」进行揭牌仪式
在2018年,城大将学生宿舍第八座命名为「叶袁玉堂」,以表彰叶杰全博士伉俪对大学的支持及慷慨捐助;叶博士目前亦是城大基金的最高荣誉会长。「叶杰全楼」为城大的行政大楼,并新设置了独立电梯大堂,方便城大社群出入大楼。
(左起)梅校长、黄先生、叶杰全博士、叶中贤博士
李文荣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与比利时顶尖大学携手
梅校长(左)与Luc Sels教授(右)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学术合作关係。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致力加强与全球知名大学的学术和科研协作,近日进一步巩固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科学、工程及科技学群的伙伴合作关係。比利时鲁汶大学有近600年历史,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
由城大校长梅彦昌教授率领的代表团于8月27日到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该校校长Luc Sels教授会面。梅校长与Luc Sels教授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学术合作关係。双方并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探索更多新的合作机会。
根据协议,两所大学将探讨共同开设双联学士学位课程,推动学术人员、访问学者及博士后研究人员交流和合作教学项目,同时鼓励联合研究。
为了配合城大于数码医疗和生物化学工程方面的策略发展李文荣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与比利时顶尖大学携手QS200名校留学,双方还探讨有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合作的可行性,涵盖机械工程及医疗健康科技等课题,并开展双方均感兴趣的联合研究项目。
梅校长(左)与Luc Sels教授(右)
梅校长说:「我们十分高与能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学、工程及科技学群建立合作关係。是次合作印证了城大作为全球最国际化大学,一直致力于与全球伙伴建立联盟。我们期待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学、工程及科技学群团队携手,促进启发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推动世界级卓越研究。」
城大代表团受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管理团队及比利时当局的热情接待。梅校长与鲁汶大学两位副校长,包括副校长(科学、工程及科技学群) 教授及副校长(国际策略)Peter 教授交流观点。除了参观大学李文荣 香港城市大学,代表团在晚宴上会见鲁汶市政府总经理 女士,讨论饶富成果。
城大代表团包括高级副校长(创新及企业)、杨建文讲座教授(生物医学)杨梦甦教授、副校长(人才及国际战略)李文荣教授、协理副校长(资源规划)、机械工程学系及能源及环境学院王建邦教授、协理副校长(创新及企业)、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何颂贤教授、数码医学研究院副总监、生物医学工程学系于欣格教授、机械工程学系特约教授陆洋教授,以及校长室主任鄞碧珠女士。
城大致力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建立伙伴关係,促进学术和科研协作。比利时鲁汶大学创立于1425年,有近600年历史,同时亦是「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中最古老的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为现时比利时排名最高的世界顶尖大学,曾连续四年(2016至2019年)名列「路透社欧洲最具创新力大学百强」榜首。
其他合作伙伴包括(按英文字母排列):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萨巴拜耶夫哈萨克国立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以及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等。
有关城大的环球合作资讯,请浏览专题网页。
(前排左起)李教授、杨教授、梅校长、Luc Sels教授、Peter 教授、 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经济,这座一线城市,为何拼命建大学:10年新建8所,专业多侧重理工
2024年夏季,广东深圳多了一所新大学。
今年5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批复函件显示,深圳理工大学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备受各界关注的话题。
自1979年3月撤县设市,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从边境“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只用了短短四十年。
然而,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大学的稀缺一直是深圳挥之不去的心结。
2000年以前,整个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到4所。一线城市的人口和体量,不如三线城市的高等教育实力,让深圳被称为“文化荒漠”。
21世纪以来,深圳建大学的速度迅猛提高,据深圳官方近日发布的数据,深圳十年新建高校8所美国藤校留学,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一路狂飙建新大学背后,蕴含着深圳的哪些期许?
侧重理工
这段时间,深圳理工大学的招生宣讲工作正在广东各地市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6月20日,深圳理工大学在东莞举行城市招生宣讲会,与家长和考生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据悉,深圳理工大学今年计划在广东省内招收首批本科学生120名,首批设置6个普通本科专业,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
深圳理工大学东莞城市宣讲会现场 时代周报 李杭/摄
深圳理工大学发展顾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石庄教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其他的理工类大学不同,深圳理工大学是由中科院的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来支持建设的,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有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
他表示,在办学上,深圳理工大学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办大学,学科交叉建专业、三院一体育人才”为办学特色,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未来将培养一批优秀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创新企业家。
他还强调,深圳理工大学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满月,但其实从2018年筹建开始,到如今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截至2023年,学校已经组建了一支300人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各学院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超600篇。
可以看出不论是建校背景、学科设置、还是人才队伍,深圳理工大学处处体现着“硬核”。
实际上,硬核不仅是深圳理工大学的特色,也是深圳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亮点。
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深圳的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1983年深圳开办第一所大学——深圳大学。此前,这里的“最高学府”只有两所中专,一所师范,一所卫校。
据深圳教育局数据,2010年,深圳的高等教育学校数量为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8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虽然数量有所上升,但对于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的城市来说,其质量改善并不明显。
这之后,深圳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政府提供大量支持,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协同发展。
一方面,深圳加快了建设本地高校的速度。2011年,南方科技大学问世;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基本保持一年一所的速度。
另一方面,深圳拓宽了办学思路,采用多样化的办学合作模式。比如直接引进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学校,快速增强了深圳高等教育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深圳不只是在办校速度上展现出了“硬核”,从院校类型上可以看出,深圳更倾向于设立理工类院校。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5月,深圳有普通高等学校14所(11所本科,3所专科),研究生院校3所,正筹备建设中的大学4所,共有21所。
而在11所本科高校中,有5所都是理工院校。
在专业设置上,深圳的高校也更侧重设置理工科,特别是能够对接产业发展的重点学科。
为了对接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深圳理工大学今年首批设置了神经科学、生物技术、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6个普通本科专业;深圳大学在2024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正在筹办的深圳海洋大学则是聚焦海洋科技创新,采取了高度前瞻的策略。
也就是说,深圳的高校希望通过更新专业,对接产业发展,持续为深圳的高新行业提供人才保障。
从有到优
近年来,深圳对人才的磁场效应不减。
2023年11月,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报告显示,在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榜单中,深圳占据榜首。报告指出,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叠加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到深圳就业。
在网络上,也曾有人调侃,中国不少城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其实都是为深圳培养的。
在这种说法下,不少人曾表示,深圳可以通过产业发展来吸引人才,不需要大手笔兴建大学。
深圳全市面积1997.47平方公里,如果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全市50%的标准和土地开发强度50%来计算,目前大约1788万深圳人,主要生活在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还包括30%的工业用地,因此建大学的土地成本很高。
不过,在当今社会,大学和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大学成长的后盾,大学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在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虽然深圳经济发达,但是单纯依靠产业发展来吸引人才可能不够稳定,通过设立大学,深圳可以直接在本地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融入深圳的文化和环境,毕业后更有可能留在深圳工作,从而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
深圳城市风光 图源:图虫创意
实际上,深圳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
根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深圳是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了其他一线城市。
在2023年深圳各高校发布的就业去向报告中,深圳各高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半数甚至9成以上选择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留在深圳就业。其中,南科大2023届毕业生粤港澳大湾区就业人数占比超8成。
也就是说如果高校能为深圳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合深圳发展的人才,那建设大学的收益就可能远大于成本。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指出,从长期规划来看,优秀的高校布局可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圳本身的科技产业优势可以为高校研究提供更多的市场思路和实践领域。同时高校的基础研究可以帮助科技产业实现升级。
“从深圳高校设立的专业来看,基本是计算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而从每年深圳高校的毕业生流向来看,也基本是比亚迪、华为、中兴和腾讯等科技龙头企业。”屈放举例说。
不过,虽然深圳近年来进步不小,但是与传统教育强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屈放认为,未来香港城市大学经济,这座一线城市,为何拼命建大学:10年新建8所,专业多侧重理工,深圳高校建设要从追求数量的阶段,转化到从有到优的阶段。
“高校的建设发展,不应该只是校园面积的扩大,教学设备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的自由,创新探索的精神。同时可以参考国际上优秀大学的办学经验,吸引尊重高端教育人才香港城市大学经济,既要与深圳本地产业紧密结合,更要给教育研究人才充分的自由研究空间。”
202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方案》)也提及,要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大力建设新兴、交叉学科。
《方案》要求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