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20日电 题:国家支持带来黄金契机 2018料成“香港创科腾飞元年”
作者 龙曼
2018年无疑是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快进”之年。国家和香港自身都为香港创科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在香港社会中掀起一股“创科热潮”。
国家的支持首先为香港创科发展创造了黄金契机。
资料图:香港 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4日就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来信反映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同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发布有关开放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予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规定,当中包括将获批的项目经费跨境拨付到香港的安排。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唐本忠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这一安排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香港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最重要的支持,“经费是科研的关键,国家的支持让香港科研工作者可申请从前无法进行的更大型的科研项目。”
随后,国家对香港创科的各项支持政策逐一落地。8月,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京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表示,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香港设立院属科研机构,两个重要研究所将入驻香港科学园。领导小组还同意在香港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院士联盟”。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表示美国top30名校留学,他为国家对香港创科的支持深感鼓舞,十分期待未来与两个研究所保持紧密合作,支持相关科研人员的研发工作。
9月和11月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国家支持带来黄金契机 2018料成“香港创科腾飞元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等文件先后在港签署;国家科技部将香港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唐本忠表示,今年国家对香港创科的支持力度很大,这有利于转变整个香港社会的观念,使香港逐渐成为崇尚创新与科技的社会。
除国家大力支持外,今年香港也在为发展创科而努力装备自己。
早在2月,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预留500亿元(港币,下同)支持本地创科发展。
林郑月娥在10月公布的2018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再追加投放280亿元用于大学研究、再工业化和加强创科氛围等工作。
黄克强表示,特区政府早前向科技园注资100亿元,这笔资金亦将用于推进香港创科生态圈发展。
唐本忠认为,加大对创科的资金投入体现本届特区政府对科研的重视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将有助于吸引香港青年参与科研事业,令整个香港社会对本地科技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
人才是发展创科的关键。为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特区政府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与“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其中包括“博士专才库企划”。截至9月20日,“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与“博士专才库企划”已分别批出123个配额及72个申请。
此外,“香港STEM教育联盟”11月在港成立,创科人才培养已走进本地中、小学。
这一切使今年香港社会中的创新氛围日渐浓厚,掀起了一股“创科热潮”。
今年全年香港开展了大大小小的诸多创科活动。记者发现,香港的敬老院里开始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香港传统企业选择走上智能化转型之路;移动支付在香港日益普及……
截至12月,距离去年特区政府发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已整整过去一年,多项智慧城市重要基础建设正在香港如火如荼开展。
唐本忠形容今年是“香港创科腾飞前的准备期”;黄克强则深信,推动科技、创新及创业是现时香港必须要走的路。
作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等传统产业之外,正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将创新科技作为特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诸多支持、鼓励创新科技发展的举措推出,令香港成为未来“创科之都”可期,而2018也可称为香港创科腾飞之元年。(完)
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从湖北潜江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唐本忠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最新更新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潜江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抵仙桃市,西接荆门、荆州两市,南与监利县毗邻,北临汉江,与天门市隔江相望,是连接湖北东西部的重要桥梁城市。
潜江市历史悠久,自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建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而得名。
潜江市在历史上曾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境内发现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东周楚灵王行宫章华台遗址,被列为“2000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潜江市文化底蕴深厚,潜江花鼓戏、潜江皮影戏、潜江民歌、潜江灯会、潜江草把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从湖北潜江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唐本忠,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湖北省潜江市,却走出来了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唐本忠。
唐本忠,1957年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籍贯湖南津市。1978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本科,1982年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3年,唐本忠赴日本京都大学高分子化学系学习,先后在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唐本忠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与药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2年,唐本忠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讲座教授。
2009年,唐本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主任。
2013年,唐本忠院士入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5年,担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202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理工学院院长。
唐本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的研究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本忠院士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
下面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唐本忠院士在上述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唐本忠院士在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和深远影响。
2001年,唐本忠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发光 材料的认知。
因为传统材料在聚集状态下,往往会导致发光猝灭(ACQ),而AIE材料则相反,它们在聚集状态下发光显著增强。
唐本忠院士团队的这一发现,为发光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具有重大的原创性突破。
所谓的AIE分子,是指具有聚集诱导发光(- ,简称AIE)性质的分子,它是一类在溶液状态下不发光或发光微弱,而在聚集状态下发光显著增强的新型荧光分子。
也就是说,AIE分子通常具有可以运动的分子结构,在分散态时,由于其分子内的旋转或振动,激发态能量以非辐射跃迁的形式进行耗散,导致发光较弱或不发光。
而在聚集态时,分子内运动受限,能量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进行释放,因而发光显著增强。
唐本忠院士团队据此开发出一系列具有AIE特性的分子美国top30名校留学,如TPBT,用于无标记双链DNA特异性识别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
这种分子能够发出独特的双色荧光信号,特异性地识别双链DNA,并检测紫外线对DNA的破坏,为基因组和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此外,团队还利用AIE材料开发了用于活细胞温度传感的聚合物纳米粒子,这些纳米粒子能够感知细胞内的温度变化,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不仅如此,唐本忠院士团队还合成了具有AIE活性的光敏剂,如4TPA-BQ,用于选择性细菌清除和癌细胞消融。这种光敏剂在聚集状态下能够高效产生活性氧,从而实现对病原体的有效杀灭和对癌细胞的消融。
唐本忠院士团队创建这种时间依赖性荧光引导的光动力疗法,为临床应用中实施高效光动力学治疗提供了新的设计原理。
另外,唐本忠院士团队还开发了具有AIE、多态机械变色和自恢复光致变色特性的四苯乙烯衍生物,这种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显示出可逆的发光色变化,并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现出独特的光致变色现象。
唐本忠院士团队开发成功的这种材料,在高级防伪应用中具有双重增强多模保证的潜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唐本忠院士与赵征教授、熊玉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基于AIE特性的纳米凝胶。
这种纳米凝胶集成了主动同源靶向、双响应药物释放、近红外光触发的高温疗法以及体内实时荧光成像和光热成像等多种功能。
据报道,该纳米凝胶为精准化疗-光热协同治疗提供了多模态的解决方案,并在抗肿瘤实验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疗效和生物安全性。
综上所述,唐本忠院士在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发光材料的研究内容,也为生物医学、防伪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湖北省潜江市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AIGC修复让观众看清40多年前的武打动作
4月18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全新4K版《A计划》《卖身契》在“致敬·修复”单元全球首映。本次展映的4K版本,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抖音、火山引擎共同发起的“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支持修复。
《A计划》《卖身契》分别上映于1983、1978年,距今已四十多年。两部影片的原始拍摄底片,在香港完成4K规格扫描后,历经中国电影资料馆的数字修复,火山引擎的AIGC视觉大模型技术修复,以及双方合作的艺术修复等环节英国G5院校留学,最终从清晰度、流畅度、色彩等方面实现4K效果,为影迷带来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
老电影“4K翻新”,看清40多年前的武打动作
《A计划》中有一场打戏,已经倒地的狄威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面对高举大刀的洪金宝,一脚把刀踢掉反败为胜——这其实不符合常理,狄威是怎么一瞬间站起来并踢掉大刀的?火山引擎运用智能插帧技术,在两个武打动作之间,插入AI预测的动作中间值,这才解开了谜底。狄威双手着地、准备倒立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AIGC修复让观众看清40多年前的武打动作,随后腰部发力,用双脚绞住洪金宝的手,洪金宝失去力气,大刀掉落。
电影散场后,一位出生于1982年的女观众表示,第一次看这部和自己差不多同龄的电影,是放学后看父亲租借的录像带,记忆中翻录的画质并不清晰,本届北影节有4K版放映,她第一时间抢票入场:“剧情和台词我都很熟悉了,但4K修复后更有视觉冲击力,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看港片,心里非常温暖。”
电影学者、资深电影监制、《阮玲玉》编剧焦雄屏认为,“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把这些珍贵的影像保留下,是对文化传承有意义的工作。“也许再看一遍,你可能会想小时候为什么那么傻,会喜欢这样的片段,或是当年为什么没看出来,这个电影竟然这么牛。”看一部老电影,就像跟自己的童年、过去、今天对话,她表示自己对任何修复都举手欢迎。
主创走进修复实验室,“二次创作”也有艺术价值
《卖身契》是“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在北影节全球首映的另一部佳作。该片是1978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卖身契》的影片数字化与修复在2024年完成。原始拍摄底片通过扫描仪以4K规格在香港完成扫描,声音修复源于保存的影片35毫米混合声底。
一部电影的传统4K修复过程,一般分为物理修复、数字修复以及艺术修复三步。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团队,先对胶片本身进行物理修复,再用高精度的胶片扫描仪,将胶片转为4K分辨率的数据图像文件,并逐帧将画面上时间留下的痕迹去除掉,完成数字修复。最后,再进行艺术修复。
为保证影片的“原汁原味”,“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项目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尊重原创”的修复原则。火山引擎技术团队与电影资料馆的修复师反复讨论,在数字修复环节,工程师利用AI标识技术,减少修复师的重复劳动,优化影片的清晰度、流畅度、色彩,去除瑕疵。
艺术修复环节,为了“复刻”港片的审美风格。中国电影资料馆邀请陈嘉上、关锦鹏和高志森等导演走进修复实验室,在当年主创的指导下完成《武状元苏乞儿》《地下情》《富贵逼人》等影片的艺术修复。
工程师联动影迷,探索修复画质评测标准
除了影片主创的修复意见,现代观众的主观感受,也是修复方案的重要一环。《武状元苏乞儿》导演陈嘉上曾表示,他希望通过“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把片子修得更现代,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
今年1月,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筛选招募了50多位专业影迷,邀请他们对不同技术方案的4K修复版《开心鬼》在线测评,并根据影迷反馈探索更易被接受的修复画质标准。
随着修复工作的深入,实际出现的修复难题,对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的学术研究亦有贡献。
在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 2024中,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团队夺得了NTIRE(图像恢复与增强的新趋势New in Image and )赛道的冠军。该夺冠方案主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如何修复老影片等素材中普遍存在的画面低质难题。
此外,火山引擎多媒体实验室通过引入自适应特征加权模块、无监督学习与有监督学习相结合、文字语义先验等训练手段,对视觉大模型进一步调优,在极低画质人像重建、褪色胶片颜色调整和文字缺失笔画生成等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为保持胶片的质感,特意研发了自适应质感增强方案,添加模拟胶片噪声的颗粒。
过去的电影修复工艺繁杂琐碎,一位经验丰富的修复师,需要1个月才能修复完成一部影片。近年来,深度学习等AI技术快速发展,大幅提升了老片修复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AIGC视觉大模型技术在更多影视场景中广泛应用,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马柯德认为这一技术趋势或成为未来4K胶片修复的主流,“不仅老电影中音画不同步等问题,将借由AIGC得到更有效的解决,未来甚至有望让AI学会自动评判修复效果。”(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