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24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学术传统与法律文献研究范式省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图书馆一楼会议室顺利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荆州博物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美国南加州大学、德国明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明治大学、东京女子大学、皇学馆大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律史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境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学者出席此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赵晶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立艳、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周谊、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以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徐世虹先后致辞。王立艳副书记首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对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莅临致以谢忱,对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表示祝贺,其次总结了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历程,以及历任所长和研究团队的成就,高度肯定了研究所在海内外学界的学术声誉与学术影响力,期许研究所能够延续优良学风美国法学博士后,埋首耕耘,赓续华章,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王周谊副秘书长代表高校古委会向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致贺,回望了四十年来研究所与高校古委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对研究所在法律古籍整理与研究领域的贡献表达了赞许与期待。张生会长代表中国法律史学会致贺,讲述了研究所作为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单位、秘书处所在,与中国法律史学会间互相支持的深厚情谊,对研究所沉潜团结的研究风气表示赞赏。徐世虹教授因腰疾无法亲临现场,致辞由赵晶教授代为宣读,她回顾了研究所数易其址而不改其志的四十年风雨历程,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
研讨会共举办8场会议,总计16场专题报告。会议第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张生研究员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发表主题报告《明清公文体禁碑的特色与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王帅一副研究员予以评议。
会议第二场由清华大学历史系侯旭东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王志强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稻田奈津子准教授分别发表论文《秦汉与罗马:司法程序的比较及政治解释》《丧葬令身丧户绝条所见女子财产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张传玺副教授、张雨副教授分别予以评议。
会议第三场由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部陶安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主持。日本皇学馆大学研究开发推进中心荆木美行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汉学系暨东亚研究所施可婷( Storm)教授分别发表论文《虎尾俊哉博士与日本的格式研究》《德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过去与现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陈睿垚博士后、法学院李富鹏副教授分别予以评议。
会议第四场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苏亦工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伟教授、日本东京女子大学现代教养学部赤木崇敏教授、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铃木秀光教授分别发表论文《岳麓秦简“诸使有传者”律文本复原与解读》《西域出土文书所见唐宋钤印制度及其变迁》《“审案”与“办案”:清代地方官审判程序的二元论理解再考察》美国法学博士后,会议回顾丨庆祝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传统与法律文献研究范式省思”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刘自稳副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包晓悦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一弛讲师分别予以评议。
会议第五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邬文玲研究员主持。荆州博物馆蒋鲁敬研究馆员以“纪南城周边出土的战国楚简《吕刑》”为题进行特别演讲。“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欣宁副研究员发表论文《岳麓秦律令中的地缘与亲缘关系:以连带责任为线索》,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陈韵青博士后予以评议。
会议第六场由清华大学历史系阿风教授主持。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柏清韵( Birge)教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孔令伟助研究员分别发表论文《西方人所著的宋元法律史:兼论元代文献中的性别与“国际私法”》《从满文“法”辞汇看清朝前期规范性秩序》,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陈佳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天驰博士后分别予以评议。
会议第七场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姜晓敏教授主持。厦门大学法学院周东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教授分别发表论文《〈隋书 ·刑法志〉译注札记》《“国家建造了市场”:18世纪中国的地方行政与市场经济》QS100名校留学,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马俊杰讲师、桂涛副教授分别予以评议。
会议第八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黄正建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陈丽萍副研究员发表论文《流散敦煌文献源流考镜举例:读〈务本堂藏敦煌遗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段真子副研究馆员予以评议。最后一场报告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教授发表论文《滂喜斋本〈故唐律疏议〉刊行年代再蠡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刘波研究馆员予以评议。
11月23日中午,与会嘉宾在午餐后参观了“斯文永续——宋代法律碑刻拓片展”,由策展人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李雪梅教授亲为导览、讲解。展览由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古籍整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政法大学传统法治文化创新发展基地协办,是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
闭幕式由李雪梅教授主持,赵晶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李雪梅教授表达了“意犹未尽”的参会感受,向长期以来支持、帮助研究所的各位专家学者再次致以衷心感谢。赵晶教授阐述了会议主题“学术传统与法律文献研究范式省思”的设置初衷,总结了课题丰富、学科交叉、范式多元的16场报告及学术争鸣所共享的主旨精神,亦由此对研究所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研讨会期间,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向各位与会嘉宾赠送了《智者不惑: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册》。“四十年来,虽然世道学风丕变、办公场地数易、三代学人更替,但是‘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的所训犹在,存亡继绝、温故知新的初衷不改,静心笃志、求实创新的底色未褪。”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将以此为起点,开启新途。
美国物理博士后,北理工杨帆教授、刘铖铖研究员和张力达副教授在 《物理评论快报》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由杨帆教授牵头美国物理博士后,刘铖铖研究员、张力达副教授合作在物理学最顶级的权威期刊《 》(IF=”8.839)上发表了题为《” Spin Wave and d+id in the Magic-Angle- 》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对于今年新发现的魔角双层石墨烯中的非常规高温超导现象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机制美国物理博士后,北理工杨帆教授、刘铖铖研究员和张力达副教授在 《物理评论快报》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跟进,成为目前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在 上已被引用21次)。
今年三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曹源与其导师-等人在发表背靠背长文,以报道他们在其新近合成的魔角双层石墨烯中所发现的非常规高温超导现象,在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英国G5院校留学,该体系的超导机理尚不明确。北理工杨帆教授等通过细致分析实验现象,首次提出“交换密度波涨落”的超导机理。基于此观点,他们首次采用微扰论对材料的宏观性质作了系统的微观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和实验观测的多个方面定性符合。该观点受到魔角石墨烯研究领域的广泛认同和跟进,成为该研究领域目前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同时,论文首次将平带中的Van-Hove 奇异性与费米面嵌套(FS-)和曹源等人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这一开创性的观点在该领域得到了之后大多数研究组的认同和采纳。
图1 材料的低能等效晶体结构、能带结构与态密度曲线
图2 材料包括磁性和超导的相图,以及超导能隙函数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长聘教授杨帆为该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刘铖铖研究员、张力达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参与论文工作的还有南方科技大学陈伟强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基础研究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作者简介】
杨帆教授2004年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加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期间曾访问台湾中央研究院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研究凝聚态物理理论,集中在强关联电子系统和非常规超导理论研究领域。在包括《Phys. Rev. Lett》在内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
刘铖铖研究员2013年从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毕业加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期间曾访问过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主要通过计算物理的方法研究真实材料的电子结构,重点关注由体系波函数的非平庸拓扑所导致的各种新奇物性。至今已发表SCI论文34篇,其中包括《Phys. Rev. Lett.》8篇。
张力达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理论物理专业,2011年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后加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近年来主要研究新型超导材料的相关性质,重点关注体系的超导配对对称性及临界温度等。至今已发表SCI论文近20篇。
美国物理博士后,高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历程
奠基与创业(1950年-1955年)
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原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物理部分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理论物理被确定为研究内容之一,成立理论物理研究组(后为理论物理研究室),彭桓武付所长兼任组长。全组共八人:彭桓武、胡宁(兼)、邓稼先、朱洪元、黄祖洽、金星南、殷鹏程、于敏。
1951年2月3日,院长会议讨论第一期基建计划,决定近代物理所等在中关村建楼,当年年底即开工。随后,近代物理所迁至中关村大楼。
大发展(1955年-1966年)
从1953到1956年,一批年轻理论物理工作者充实进来,扩充了理论物理研究室。到1956年,理论物理室分为场论组、核理论组、反应堆理论组、计算数学组等。彭桓武任室主任,朱洪元任场论组组长,于敏任核理论组组长,黄祖恰任反应堆理论组组长,金星南任计算数学组组长。
1958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在坨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原子能研究所二部,原中关村部分改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理论物理室搬迁到二部,金星南任室主任。场论组全部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
1958年,全国各相关研究单位和大学选派理论物理研究人员来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物理室进修,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理论物理研究人员。
1960年底,理论物理室承担二机部提出的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由钱三强主持,黄祖洽、于敏等开始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
1962年,理论物理室部分人员转入武器研究,为我国“两弹”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包括两弹元勋彭桓武、于敏、邓稼先等。基础研究部分搬迁到原子能研究所一部,成立新的理论物理室(第四研究室)。在随后的几年里,研究人员进一步充实,到1966年,研究人员达到60人,在粒子物理理论和原子核理论方面是当时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理论队伍。研究室分成基本粒子理论大组与原子核理论大组。朱洪元任主任。
1965年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物理室朱洪元、汪容、何祚庥、冼鼎昌等提出了强子的层子模型的想法。随后原子能研究所理论物理室、科学院数学所和北京大学物理系组成北京合作组开展层子模型研究。
1966年,北京国际物理讨论会在京举行,理论物理室提供了层子模型及其应用和核结构方面多篇大会报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
十年浩劫中的理论物理室(1966年-1977年)
1966年开始“文革”,研究工作基本停顿。
1969年11月,理论物理室原子核理论组全部和基本粒子组部分人员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和东北军垦农场劳动锻炼。以后,其他人员又分批到大兴五七干校劳动锻炼。以理论室留所人员为主成立“高能所筹备组”并进行中能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698)可行性研究。
1971年,下放劳动锻炼人员陆续回所,重新开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
1972年10月,全国第一次核物理大会在兰州召开,理论物理室在会上提出多篇报告,建议在我国开展中高能核物理的理论研究。
1973年2月1日,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体制由二机部移交中国科学院,原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理论物理室改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理论物理研究室。
1974年夏,理论物理室从中关村搬迁到玉泉路19号院教二楼和图书馆。
改革开放与恢复发展(1978年-1987年)
1977年QS100名校留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发起并在安徽黄山组织第一届全国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
1978年,理论物理研究室发起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并在安徽铜陵组织召开第一届大会,理论物理室提供主要大会报告。
197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高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调到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8年开始,陆续公派或自费公派研究人员赴西欧、美国等地访问研究。
开始请进国外学者讲学,1979年请黄克逊讲授粒子物理和规范场论。同年,李政道讲授粒子物和统计物理。1980年举办冬季核物理讲习班。
1978年9月1日,高能所恢复研究生招生,理论物理室成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之一,录取首批研究生。培养了全国第一位理学博士。从恢复研究生招生到2006年底,理论物理室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0多名。
1982年美国物理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正式启动,理论物理室获得第一批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1985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批准高能所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理论物理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陆续有多名博士后来室工作,他们成为本室和其他单位的研究骨干。
在这段时间,理论物理室参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物理目标和方案的论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请进国外学者来室,派人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开放联合,提高研究水平(1988年-1998年)
继续派人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工作深入,与其他单位联合,在国内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双边学术会议。
1987年,以高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为主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一次中能物理国际讨论会,70多位国外学者参加。
理论物理室发起海峡两岸中能物理讨论会,1992年在高能物理所组织第一次会议。
除联系国际实验开展粒子物理与中高能核物理理论研究外,1989年起,密切配合北京谱仪上的实验开展粲物理和τ轻子物理的理论研究。
1995年2月起理论物理室参与τ-C工厂物理目标和可行性的论证,为/的物理目标提供了打下基础。
深化改革,攀登新高峰(1998年-2007年)
1999年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1999年12月,院基础局组织专家评审确定,高能所理论物理室以知识创新项目方式率先进入科学院第一批知识创新工程。
2001年4月,高能所的知识创新试点方案获得通过,被批准以所为单元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理论物理为高能所重要方向之一,参与在国内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会议,配合BES实验开展理论工作,举办了多种研讨会,配合CSR开展理论工作。
2006年12月,科学院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挂靠高能所美国物理博士后,高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发展历程,加强大科学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
理论物理室发起和组织了多种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发起并组织第一届全国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和第一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组织了第一次中能物理国际讨论会,第10届国际介子-核子相互作用和核子结构讨论会和第一届海峡两岸中能物理讨论会等。到2006年,共组织了11次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