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读几年
1. 博士后制度简介
博士后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学术研究岗位,是博士学位授予后继续研究的一种专门岗位。博士后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科研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里,为期一到三年的科研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到导师组织的科研项目中。
2.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读几年
哈佛大学医学院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医学院之一,博士后在这里的研究机会及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博士后提供了多种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博士后通常会在有经验和成熟的研究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研究项目,没有教育课程和考试,主攻研究和科研方向。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一般会读两年到三年的时间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读几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期满后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导师的评估,可以转化为正式教授或高级人才。
3.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有哪些优势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在研究领域极易取得其他学校无法获得的资源,包括独具匠心的研究装备和技术平台、一流的研究团队、广泛和深入的国际联系等。此外,该院的课程教学设施非常先进,且在教育、医疗、研究等方面备受尊重。
另外,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得到的严谨的训练和深入的研究也让他们很容易获得很高的评价,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以及职业机会。此外美国top30名校留学,有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经历,将会成为其人生中的显著优势,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其他领域,其影响都将是不可忽略的。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制度很成功,它积累了一批经验丰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和师资力量,培养了很多国内外应用型、高水平的人才。不论是环境还是人才培养都给博士后提供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机会,值得各位研究学者申请。但是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招生非常严格,想申请入读需要优秀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有坚定的学术志向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美国 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欧美名校博士后
小编“小王老师”编辑发布若有侵权请告知美国 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欧美名校博士后,更多资讯观祝恭重号——“清培商领院”。我院目前主要承接:在职硕士。博士。博士后。院士。客座教授申请工作。
学校介绍
斯坦福大学,全名小利兰 · 斯坦福大 学,简 称“斯 坦 福 ”,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帕罗奥多市境内,临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是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
斯坦福大学占地约 33 平方公里(8180 英亩),是美国占地面积第六大的大学。截止至 2018 年 10 月,共有 83 位斯坦福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七;27 位曾获得图
灵奖(计算机界最高奖)、位列世界第一。
此外,其校友涵盖 30 名富豪企业家及 17 名太空员美国 博士后,亦为培养最多美国国会成员的院校之一。根据《福布斯》2010 年盘点的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该校名列第二,亿万富翁数量达 28 位,仅次于哈佛大学。
项目介绍
斯坦福大学博士后 / 访问学者项目QS200名校留学, 是面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级专业人员、高级管理人士而设计的,其基于传统学位教育,通过与名校名导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完善个人的学术经历。在传统的学术发展历程中, 博士后项目是博士研究生转型成为高级研究人员或者终身教授的必经阶段, 同时也是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获得海外前沿研究经历、获得权威专业认可的必须经历。
项目特色
欧美名校博士后研究项目,学员将获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博士后证书;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前沿课题研究、研究交流和导师指导贯穿项目始终;
学员灵活安排赴美国研究学习,近距离感受北美名校的良好学术氛围;
免语言成绩,中英双语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为专业人士提供前沿研究经历与认证;
为高级管理人士提供更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
为专业的科研人士提供海外经历,完善职业发展环节;
获得北美工作的最佳通道,项目完成最高可获得北美移民局40分的移民加分;
研究方向
( and High )
人工智能(算法与高性能方向)
医疗技术
Bio- and
生物产业与技术管理
工商管理
and
文化与传播
and
公司治理与会计
经济学
of
技术经济
教育管理
创业家
金 融
Human
人力资源
and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
创 新
and
领导与领导教育
营 销
项目管理
Real
房地产经营
Urban
城市
美国博士后读几年,那些年出国的博士后,都去哪了?
抖音上有一条非常火的BGM,电影《无间道》里韩琛对着自己一群黑帮小弟说:“五年前,开张大吉,我和兄弟们雄心壮志”。
每每刷到这个背景音乐,我都想起刚到国外做博后的我。
在我出国的时候,国内的科研已经开始崛起,但是当时和国外一些实验室仍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国内很多人才计划对于国外科研经历的要求、当时国内招博士后的实验室还相对较少,出国做博后仍是很多有志于科研的博士毕业时的首选之一。
那时的我,也是雄心壮志,想着出国怎么着也得发篇顶刊或者二十多分的子刊再回国。相信很多其他博后刚出国的时候,都怀着和我一样的梦想。
那么在国外的多年博后生涯过去,这些当年怀着雄心壮志出国的博后过得怎么样了,他们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年出国的博士后都去哪儿了。
可望不可即的梦想
出版集团对全球超过5700名博士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2%的博士期待未来在学术界工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成为一个PI ( , 首席研究员)。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博士后心中都有一个PI梦,我也有。
但是梦想归梦想,现实是现实。真正能成为PI的博士后用凤毛麟角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2019年4月发表在 这个杂志的一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我们一个扎心的事实。
在84位最初志向成为独立研究员的博士后中,在他们的调查过程中只有5位(6%)成功,大部分不得不改变最初的想法而另谋出路。
我来谈一下我身边的情况吧。我所在的这个肿瘤研究中心在业内也算有一定的知名度,虽然跟享誉世界的MD 和 Sloan 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全美肿瘤中心里排名每年也稳定在10-15位之间美国博士后读几年,那些年出国的博士后,都去哪了?,总体实力也算还可以。
我们系五个PI,稳定在站的博后数量大概25人左右。在我来的近五年里,没有一个人在美国成为独立PI,一位在我国台湾地区成为独立PI, 一位今年回国拿到独立PI的位置。比例8%,比前面的论文里也高不了多少。
当然这个比例在不同地方也不尽相同,在排名靠前的大学和行业大牛的实验室,这个比例肯定要高出6%不少,但是在排名靠后的大学和一些小实验室,这个比例可能比6%还要低。我们系算是实力居中的这种吧。
正如我们系这两位成为PI的博后来自同一个实验室,这位老板也算是我们系的土豪兼扛把子(我们就叫他壕老板吧),实验室常年稳定博后数量15+,而其他四个实验室这个数字为0。
这也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大部分顺利从博后翻身成为PI的人基本都来自大老板的实验室。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这和放眼望去国内能发好文章的博士大部分都出自有帽子老板的实验室,是同一个道理。
那么小实验的博后就没机会成为PI了吗?有美国博士后读几年,只是很难。
一种是运气好,我见过的很多小实验博后成为PI的例子,都是这个博后到这个小实验室的时候正好赶上老板的职业爆发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跟谈恋爱讲缘分是一个道理。
就像火山一样,你哪知道它什么时候爆发,还有很多火山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爆发。然而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对的时候遇到对的人,遇上的只是少数的幸运儿。
举个例子吧。我认识的一个哥们,博士毕业只发了一篇3分多的文章,然后老板是刚独立建自己的实验室,他是他老板的第一个博士后。
刚到实验室不到一年就以并列第一作者发了一篇二十多分的文章,我都惊呆了。后来听说这篇文章是他老板离开原来实验室的时候就做得差不多了,通讯作者是他老板的老板,他老板也是第一作者。他老板刚独立到新地方之后,文章修回了,让他做的修回,就给他挂了并列第一作者。
来了不到一年就拿了篇二十分文章,让我们周围的这些小伙伴都羡慕嫉妒恨,正常情况下这种文章没个三年五载不可能拿到的,还得是实验一切顺利。
有时候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他在一年多以后又发了一篇十分左右文章,据说也是因为老板从原来地方带了一些数据过来。
还有一个姐姐,博士期间也只是发了两篇三分文章,但是最近凭借一篇二十多分的论文吊打了很多来的时候已经发了十分文章的博后。她也是进了一个刚工作的老板的实验室,这个老板的能力确实惊人,刚工作三年就发了一篇二十多分的,两篇十几分的。
听起来是不是让你感觉斗志昂扬,瞬间充满了希望。
那么多新来的老板,也就那么几个爆发了,单位近两百个博后,能让我举出例子来的也就十个以内。很多博士就发十分文章进了大小老板实验室的,最后连文章都没发就走的也比比皆是。
即使在大实验室,运气成分依然非常重要。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博后里面成为PI的这少部分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天赋异禀还是毅力顽强?智商情商初出众还是综合素质过人?
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拿自己见过的PI说事,“老板XX确实很努力,做博后的时候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XX老师,你不得不说,他真的很聪明”等等。
前面这些可能是能鉴定一个博士研究生能否脱颖而出的答案,但是你真正去一个大实验室里面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都不是完全能解释一个博后能否杀出重围的问题的答案。
能进到一个大实验室的博后,一般都是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水平就已经领先同期博士不少的。谈天赋谈智商,大家估计都不相上下;谈毅力谈坚持,能正常拿到博士学位,被饭圈称为“秃头怪”的这类人怕过谁。也就是说,能进到大实验室的平台上,大家都已经比较优秀能抗能打了,科研综合素质过硬、努力坚持只是门槛而已了,真正决定出路的地方有时候可能都不在自己手上。那么在谁手上?
可以说在老板手上,也在老天爷手上。老板让你做什么很重要,你做的课题热不热门、意义够不够大也很重要。
我认识一些大实验室的人,刚来实验室老板就扔给你一两个方向让你自己去探索。其实很多时候很多方向就是死胡同,要不也谈不上探索了。
如果你运气够好,分到的方向正好可以一竿子捅到底;你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花了很久走到最后发现此路不通白做工。如果大老板选的每个方向都是对的,CNS这种顶刊的版面根本就不够他们用的了。
其实大部分研究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冥冥注定了结局,我们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效果只是微调,只是我们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罢了。在壕如我们系扛把子老板,这位完成了CNS顶刊通讯作者全垒打、实验室经费近千万美金的选手,他的博后里面超过80%都成不了PI。
在那种大老板的实验室,两极分化的情况尤其严重,运气好的CNS顶刊都不在话下,运气不好的可能搞了几年颗粒无收。这两种情况我都见了不少,很多小实验室的博后离开实验室大部分手里还会有篇文章,大实验室就很难说了。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大实验室的“炮弹多,炮灰也多”。
小实验室人少,老板基本可以每个人的课题都了解的很清楚。但是在大实验室,动辄十几个博后的情况下,老板的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之大老板只关心有潜力的大课题,很多运气不好的博后在大实验室很容易被忽略掉。
如果课题不具备做大的潜力,有的大老板甚至都不管不问让博后自生自灭。所以大实验室成为PI的几率随着分母的增大,最后也不是特别高。
当然出国做博士后,还有一个你无时无刻都要面对的都是身份问题,异国他乡、族群不同、语言和文化障碍,都让华人博后在成为PI这条独木桥上走下去更加艰难。
我认识的很多当年怀着雄心壮志的新博后,在进入角色认清现实后,大家也开始慢慢接受成为PI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这一事实。
就像有着雄心壮志的韩琛说的,“五年前,开张大吉,我和弟兄们雄心壮志”,让人感觉接下来他会说他们干了什么大事,没想到结局是“谁知道开张还不到半个月,每天平均被人扫荡 1.3 次,一年之内死 6 个兄弟”。
走还是留,这是一个问题?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或者在一个行业做久了,很多人是不愿意轻易离开的。
把成为PI当成理想的博士后,往往容易把找不到教职不得不离开学术圈当成失败之举。为了反驳这个观点,甚至专门出过一篇评论。
学术圈也有很多在对这个圈子依依不舍的人。
有的人觉得自己拼一拼说不定还有戏往上走。我认识的一个博后觉得既然自己在小实验没有机会成为PI,那就在小实验做几年发个好文章跳到大实验室去,终于在小实验室发了篇还可以的文章去了大实验室,结果去了之后运气不好课题一直不顺利。
我们单位也有不少博后可能觉得自己在小实验室努力个三五年搞了个十分文章,说不定再努力个三五年又有一篇。等到三五年之后,有人运气不好颗粒无收,有人又发了一篇近十分的文章,却发现三年前自己心仪的位置要求又高了,还是进不去,年龄也变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
有的人感觉自己除了做这个其他什么都做不了也好,不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有的人是尝试去找其他更好的工作却失望而归。
我身边也有很多博后尝试从学术圈往工业圈转,但是博后尴尬的年龄PK不过新鲜的毕业生。如果博后阶段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成果转行成功的几率也不大。尤其是华人这个身份,将再加上语言问题,很多人尝试过之后铩羽而归,选择继续在学术圈搬砖。
有的人是出于对一个行业的热爱,当然越到最后,这种人越少,以至于我都在自己身边举不出例子来。
总之你会发现在国外当不了PI但是选择留在科研圈的人,原因有很多。到最后,对于他们很多人而言,科研知识一份职业,一个谋生的工具而已。当然这无可厚非。
2015年之后,美国国家科学院建议科研单位执行博士后的五年上限规定,以敦促博士后早点做出职业规划。但是这个规定在很多地方并没有严格的执行,很多博后五年后,老板只是给他们换了个头衔QS100名校留学,他们还是干着博后的活,工资也没多多少,只是换了个称谓。这也就是美国科研圈超级博后,学术圈内调侃的说法成为“千老”。
其中超级博后中的一小部分,基本也是科研能力比较强的那部分。在老板拥有足够经费和愿意提拔的情况下,多年后又可以晋升为“研究序列助理教授”,也就相当于国内实验室的小老板。
一般来说在美国“小老板”的工资会比超级博后高很多,但是对文章和科研能力的要求比PI也小不了太多。一般只有那种级别比较高、很忙的大牛或者实验室经费超级多的老板,才会考虑雇个小老板帮自己顾实验室。在很多地方也存在小老板转成独立PI的例子,但是并不多见。
但不管是超级博后还是小老板,都会面临着随时失业的风险。美国的博后和实验室小老板的工资都是从老板的科研经费里支出,一旦实验室科研经费续不上,整个实验室的人甚至包括老板立马失业。
在美国听过太多“做了十多年的超级博后或者四五十多岁的实验室小老板因为实验室经费续不上再找工作”的故事,“续不上经费的老板去当小老板”的故事,这就是美国科研圈的残酷之处。
除了可能随时失业的残酷之外,我也经常听到周围的同行抱怨:每天加班、周末没有时间休息、家人不理解、待遇一直没什么变化、渺茫的独立当老板的希望、工作的不稳定性,写不完的文章和标书、水涨船高的入职标准、一路飙升的房价和自己那份微薄的收入。在这个大家都疲于奔命的社会里,学术圈确实有很多理由让人离开。
我身边确实也有很多博后最后彻底的告别了学术圈,或主动、或被动。
我的一个朋友老刘在美国做了几年年博后之后,发现自己对学术圈彻底失望回国进了药企,但是我知道他还是热爱学术圈的;小陈对自己的课题和老板彻底失望之后,换了一个实验室边做实验室边读书,在社区大学读了护士专业,去了一个美国大医院里面做了护士,收入是博后的1.5倍,加班还有加班费;这些年也听说越来越多博士后自学转行做码农的,工作比博后轻松很多,收入至少两到三倍起跳;有的博后本科是医学学历的也有人成功考上了美国的医师执照,匹配到了美国的住院医师位置。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故事。
我们楼原来有一个博后在这边的时候炒股愣是把1万美金炒到了60万美金,拿到绿卡后就跟学术圈say 了,这个故事在我们楼广为传颂;还听说过一个博后到这边之后帮别人代购很贵的相机镜头,后来发家之后也跟学术圈去转行专职代购了;一个同事的师兄努力工作让他的老板拜托一个大牛给他写了推荐信,当老板以为他要在实验室大干一场的时候,这哥们拿到绿卡,辞掉工作去开咖啡店了。
生命科学医学博后数量占美国博后总数量的六成以上。施一公老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说的也不错,你看各行各业都活跃着生命科学专业的人,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后,应有尽有。
回不回国,不同人不同的选择
抛去学术圈去留的问题,这是摆在很多出国了的博后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到了国外后,就会发现不管是文章发到手软、手握顶刊的博后赢家,还是遇到课题不顺利、学术道路坎坷这种困难模式的失意博后,这都是他们找工作时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201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布的《美国博士学位调查》发现,在当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6182位中国学生中,79.4%的人想留美。在美国的博后群体中想留美的比例可能没有这么高。虽然没有官方调查结果,但是根据我对周围的了解,这个比例肯定也不低。不过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的强大,这种状况正在逐渐改善。
不同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时有着不同的考量。
有的人考虑的是学术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有潜力找到教职或者入选人才计划的博后。他们考虑更多的国内与国外的意向科研单位相比科研软硬件平台、启动经费和人员配置如何,自己有没有可能入选国内的人才计划,自己去哪个地方接下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光明。
国内很多单位近年来招人提供的软硬件平台还是相当给力的,各类人才计划、优厚的待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博士后回国。
除此之外,我在国外认识的很多博后和PI, 一般也对国内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示担忧。国外圈子相对较小,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对于每天大部分时间和分子、细胞、老鼠打交道的博士后来说,他们往往喜欢简单纯粹的环境。
有的博后则考虑更多的是生存问题,尤其是做完几年博后并没有收获什么大文章的博后来说。虽然国内近年来对于提高了科研人员待遇,但是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各类人才计划水涨船高的标准让这些博后望而却步。
对他们而言,如果回到国内入选不了各类人才计划的话,考虑到尴尬的年龄、房价、收入和生活水平,可能还不如在国外继续做博后甚至超级博后,或者熬到绿卡转行。
尤其是很多博后随着年龄增长,拖家带口,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再是考虑一个人,还有老公老婆孩子。根据我的了解,在这种问题前面,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用脚投票的。
对于国内培养人才的流失确实让人痛心。不过令人欣慰的一点是,这些年随着祖国进一步的强大和对科研的重视、科研环境的改善,我明显感觉到最近这几年来的博士后里有明显回国意愿的比例比前些年要有了大幅的提高。我明年也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结语
博士后对于很多不了解的人来说可能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对很多博士后而言也难免出现“一顿操作猛如虎,仔细一看原地杵”的尴尬场面。国内这些年入站的博士后的数量也呈现出了暴增的趋势。
但是越来越多的博后和越来越多被占掉的学术界坑位,博后留校考核的高标准,也让博后继续留在学术界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准备明年回国的我,感觉今年学术圈的工作真的好难找(部分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国外人员回流小高潮)。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今年很难,可能是未来十年里博士后找学术圈工作最简单的一年了。
随着国内科研实力和博士后待遇的提升,出国做博后慢慢不再是很多博士的第一选择,尤其是今年疫情的发生让很多本来准备出国做博后的同学留在了国内。
这对于我国基础科研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减少人才外流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何解决好这批工资比同校讲师甚至比副教授都高的博士后的下一步就业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极少数能考核通过继续在学术圈继续待下去。
学术界顶级期刊在一篇题为《博士后的未来》的文章的结尾处,一位做了12年博后最终放弃科研梦想的女士每次都对过来咨询她的研究生说:“如果你不是150%觉得你必须马上去做博士后,不要去做博士后!”
我在美国的单位附近有一家彩票站,彩票站的门口竖着“Lucky (幸运彩票站)”的牌子。一般有这种牌子的彩票站就表示中过大奖,我偶尔也会去那里买两张彩票或者刮刮乐,自己却从来没有中过奖。
到最后,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进进出出彩票站而失望而归。有的人认真研究号码,有的人随机选几注,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有的人买了就没有再来。
我听到的故事永远都是,我们这里又中了个百万美元大奖,下期的奖池3亿美金了。没有人在乎那些刮了很久没中的人的故事,他们随手丢弃的彩票也都被风吹走,留下的只是那些中了大奖的人的江湖传闻。但是只要有那亿分之一的希望在,即使在阴雨天,彩票站永远有着络绎不绝的客流。
作者简介:武汉大学八年制医学博士,美国某知名肿瘤研究中心博士后。
合作事宜:
投稿事宜:
喜欢本文?点赞 + 在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