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有媒体报道新冠病毒有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之外的另一种传播形式。鉴于民众对此了解不深,存在一些疑义,我们参考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同济大学等团队的一些成果,经在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空调(供热)系统专家小组”成员中讨论,形成如下阐释和建议:
一、病毒进入空气是一种气溶胶,但大气气溶胶致病几率极低
气溶胶是指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能被观察或测量的液体或固体粒子。因此,当带有病毒的微粒以含有杂质的小液滴方式通过病人呼吸进入空气后,即成为带有病毒的气溶胶。但进入大气环境或者建筑室外环境的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很快会被其它不携带具有病毒气溶胶的空气所稀释。按照SARS期间对一批出现感染场合的案例的研究,只要掺混的空气量大于病人呼出空气量的10000倍,空气即为安全的(Jiang et al. 2009)。对于病人呼出到室外的空气,室外空气提供了近似“无穷大”的稀释倍数,因此可以认为大气中的气溶胶为致病“病毒”的可能性极低美国top30名校留学,此时开窗通风直接向室内引入室外空气是安全的。
二、面对可能的气溶胶传播,怎么应对?
(一)室外开阔区域
对于公园,广场等室外开阔区域,或者没有发现疫情的社区,由于这里的空气流通性好,稀释能力足够,因此可以认为是安全的,不应担心“气溶胶传播”,但仍应注意戴口罩、个人卫生以及回家后及时洗手等,预防近距离飞沫和接触传播。
(二)普通室内环境
开窗通风仍然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开窗通风能轻易实现大风量通风(远大于市面上的新风机产品),因此,即使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还很低甚至可能有雾霾的情况下,我们建议选择时机(大气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时)、间歇开窗通风,或者开小缝隙通风。只要开窗通风香港大学李玉国,关于近日新冠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几点释疑和建议,室内污染会迅速下降(因为开窗通风量足够大),因此开窗一定时间(比如20-30分钟)再关闭,也能达到通风效果。
(三)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特殊室内环境
对于收治有新冠肺炎病人的室内环境,保证足够的新风量以稀释室内病毒气溶胶更加关键。为此香港大学李玉国,可参考我们第一期推出的“春节上班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安全使用空调(供暖)的建议”。
(四)自然新风不宜消毒
如前所述,开窗获得的“自然新风”是安全的,不需要对其消毒(相反,滥用消毒剂可能带来其它负面问题),也无必要采用高效过滤器等过滤手段。而消毒对象应是人经常接触的表面(电梯按钮、门把手、人自己的手等)。
中国制冷学会
“抗击新冠肺炎空调(供热)系统专家小组”
2020年2月11日
中国制冷学会“抗击新冠肺炎空调(供热)系统专家小组”名单
组 长:
江 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总顾问:
吴德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
成 员(按汉语拼音排序):
陈焰华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先庭 清华大学教授
李玉国 香港大学教授
李著萱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专业总工
孟庆国 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潘云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戎向阳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沈恒根 东华大学教授
沈晋明 同济大学教授
徐宏庆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徐 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
张 旭 同济大学教授
赵 彬 清华大学教授
秘 书:
刘 荔 清华大学副教授
莫金汉 清华大学副教授
邱 铮 中国制冷学会秘书处
香港大学所在城市,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J];城市规划;2011年11期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J];城市规划;2009年11期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硕士班招生[J];城市规划;2011年12期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硕士班招生[J];城市规划;2010年12期
(《城市规划》英文版)征订、征稿启事[J];城市规划;2011年08期
李云燕;石灵;李正浩;赵万民;朱猛;文化基因导向下的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市九龙西城为例[J];中国名城;2022年12期
《城市规划》杂志2022年总目次[J];城市规划;2022年12期
《城市规划学刊》2022年总目次(第267—272期)[J];城市规划学刊;2022年06期
《国际城市规划》2022年1—6期(总第189—194期)总目次[J];国际城市规划;2022年06期
10
《2019年度优秀城市规划作品集》[J];城乡规划;2022年06期
11
刘志;城市规划与财政关系初探[J];国际城市规划;2023年01期
12
何杨;李文婧;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中国城市财政问题[J];国际城市规划;2023年01期
13
王树声;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学术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规划;2023年02期
14
徐实;韧性思维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探索——评《韧性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城市研究;2023年02期
15
曾志伟;方程;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介[J];人文地理;2023年02期
16
时佳;城市规划视角下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3年10期
17
姜文谦;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测绘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3年04期
18
张渤鑫;地理科学技术在智慧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年12期
19
闫明柯;谷溢;吕林森;城市规划中的仿生学应用综述[J];华中建筑;2023年05期
20
唐维;地理信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年17期
21
尹腾腾;郝爰飞;陈宇;以大数据为导向的数字城市规划方针和实践应用——评《城市规划中的大数据应用与实践》[J];中国科技论文;2023年05期
22
孙瑄;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J];房地产世界;2023年11期
23
盖建;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同频共振”[J];文化产业;2023年21期
24
刘淼;绿色生态环境下城市规划方法研究——评《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J];人民长江;2023年07期
25
《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1—6期(总第183—188期)总目次[J];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06期
26
欢迎订阅《城市规划学刊》[J];时代建筑;2022年01期
27
石楠;学科[J];城市规划;2021年12期
28
《城市规划》杂志2021年总目次[J];城市规划;2021年12期
29
《城市规划学刊》2021年总目次(第261—266期)[J];城市规划学刊;2021年06期
30
童璐玲;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J];住宅与房地产;2021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张昊哲;方辉;赵志庆;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弹性城市规划变革[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6年
聂晶鑫;黄亚平;城市规划中自发性网络参与特征及应对策略[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C];2016年
周亚丽;国内外城市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研究综述[A];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A];核工业勘察设计(2016年第3期 总第94期)[C];201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A];核工业勘察设计(2016年第1期)[C];2016年
陈政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A];核工业勘察设计(2016年第1期)[C];2016年
邓婧;郑新奇;数字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地球资源环境定量化理论与应用——2009年全国数学地球科学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刘伦;大数据背景下英国城市规划定量方法教育发展[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5年
汪平西;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变革与创新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5年
10
林蔚;祁毅;徐建刚;智慧城市规划知识体系构建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2015年
11
刘弘涛;梁爽;浅谈城市规划的误区[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2
曾明颖;鲜青松;浅议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城市生态问题[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3
刘大鹏;赵艳;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4
许有雄;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导向作用及实施的难点与对策[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5
王星富;汪时机;关于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问题的初步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6
初涛;路安华;王咏;城市规划中的人性化设计[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7
马曙晓;刘立钧;“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探讨高校城市规划教学模式改革[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8
李复兴;李贵宝;水与城市规划和发展[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9
王国恩;城市规划倡导的社会公平的解析与选择[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0
胡弦;城市规划核心价值观在总规课程教学中的体现[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1
张建辉;杨帆;城市规划与经济风险[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2
后记[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3
吕晓蓓;伍炜;城市更新规划与城市规划革新[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4
黄梅丽;黄雪松;邓英姿;南宁城市规划建设的气候条件分析[A];2006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5
米歇尔·科斯尼;城市规划的方法与内容应以人为本[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0会议学术文集[C];2000年
26
冯兴元;演化的城市规划及其中国意蕴[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27
案例1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28
彭培根;从走向小康社会看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文化生态的发展[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29
李刚;张恒;刘惠瑾;冯慧莉;数字城市规划建设模式研究——以天津市数字规划建设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0
张建军;刘春涛;田冬林;李晓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城市规划响应[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汤飞;基于城市规划经济学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年
兰燕卓;城市规划变更的行政法规制[D];中南大学;年
曹春华;转型期城市规划运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年
李亮;中国城市规划变革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年
李岚;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年
张秀芹;天津市重要城市规划事件及规划思想研究[D];天津大学;年
甄富春;转型期我国城建投融资体制变革与城市规划的应对研究[D];同济大学;年
王国恩;城市规划社会选择论[D];同济大学;年
陈勇;地役权在城市规划中的影响与作用[D];浙江大学;年
10
史舸;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经典理论思想的客体类型演变研究[D];同济大学;年
11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年
12
许皓;苏联经验与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研究(1949-1965)[D];东南大学;年
13
牛锦红;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探析[D];苏州大学;年
14
柳成荫;行动规划理论及应用探究[D];天津大学;年
15
卢卓君;效率引导开发—城市规划策划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年
16
李阎魁;城市规划与人的主体论[D];同济大学;年
17
许剑峰;空间与政策的规划协同研究[D];重庆大学;年
18
王玲慧;论上海边缘社区的和合发展[D];同济大学;年
19
裴欣;近代以来西安城市规划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年
20
周佳峰;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管理中的民生导向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年
21
陈天;城市设计的整合性思维[D];天津大学;年
22
练育强;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年
23
李季;省行政主体变迁中的近代广西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年
24
许剑峰;基于政策法规体系下的城市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年
25
刘姝宇;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年
26
苏建忠;广州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中山大学;年
27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年
28
张勇;转型期开发区特色的城市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年
29
彭觉勇;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D];武汉大学;年
30
陈振宇;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高雅南;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齐鲁工业大学;年
张梦露;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年
董雪琪;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黑龙江大学;年
唐娜仁;互动性设计在城市规划展览馆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年
颜远见;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南京艺术学院;年
朱岚;我国城市规划修改之法律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年
李德安;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苏州大学;年
彭云飞;城市规划馆空间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年
蔡泰成;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华南理工大学;年
10
张濛;普世价值下基于过程的城市规划方法[D];昆明理工大学;年
11
杨春盛;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兰州大学;年
12
吴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年
13
刘宇;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内蒙古大学;年
14
林晓英;战略性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作用[D];同济大学;年
15
李军洪;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浙江大学;年
16
苏腾;《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比较、分析和建议[D];清华大学;年
17
鲁赛;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同济大学;年
18
王丹;中国城市规划技术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年
19
赵祥通;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福建师范大学;年
20
蔚俊杰;我国城市规划得益及其公共还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年
21
贾棉;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华中师范大学;年
22
刘亭;城市规划听证制度[D];山东大学;年
23
范宇;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复旦大学;年
24
盛况;第二梯队中小城市城市规划中弹性原则的应用初探[D];清华大学;年
25
史慧珍;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清华大学;年
26
张聪林;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年
27
莫文竞;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同济大学;年
28
江琦;城市规划失效分析与研究[D];兰州大学;年
29
王赟赟;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博士研究生招生[D];上海交通大学;年
30
喻婷;近代武汉城市规划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0条
特约记者 魏超 本报记者 张晓军;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突出精心精细精致的要求 把品质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一个细节[N];淄博日报;2020年
记者 钱旭娟;提升城市规划建设能力[N];玉溪日报;2020年
记者 王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城市规划建设[N];石家庄日报;2020年
记者 王民峰;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N];平顶山日报;2020年
记者 王民峰;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N];平顶山日报;2020年
记者 刘新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举行第十次全委会[N];日照日报;2008年
冯瑞;侯马确定城市规划与建设主方向[N];临汾日报;2021年
记者 杜庆君;第四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在唐启幕[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记者 杜庆君;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唐山)成果展亮相[N];唐山劳动日报;2021年
10
记者 赵娟娟;高起点规划 一体化推进 全方位落实 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N];朔州日报;2021年
11
记者 赵福胜;科学谋划明年工作 做好城市规划建设 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N];朔州日报;2021年
12
记者 于春沣;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推进城市功能更新实力提升[N];天津日报;2022年
13
记者 周源;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标提速提质提效 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N];长春日报;2023年
14
记者 郭旭 见习记者 李欣怡;提高西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N];西安日报;2023年
15
本报记者 周慧;极端天气增加 城市规划建设应重视气候评估[N];21世纪经济报道;2023年
16
记者 刘丽媛;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武汉召开[N];中国建设报;2023年
17
记者 陶涛;研究“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规划等工作[N];北京城市副中心报;2021年
18
记者 郭彬 孙健;第五届河北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大赛(沧州)新闻发布会举行[N];沧州日报;2022年
19
惠州日报记者 李向英 刘豪伟;城市规划要立足未来思考当下[N];惠州日报;2022年
20
记者 李响;坚持规划引领 强化统筹协调 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N];唐山劳动日报;2022年
21
本报记者 陈雪柠;许槟委员:为城市规划落地添砖加瓦[N];北京日报;2023年
22
记者 刘冕;我市出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N];南昌日报;2023年
23
记者 姬卉春;我市持续推动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质增效[N];包头日报;2022年
24
记者 许邵庭 曾书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 研究贵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N];贵州日报;2023年
25
记者 杨凡;更好发挥规划引领要素保障作用 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N];南京日报;2023年
26
全媒体记者 魏星;全面提升南昌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 充分彰显现代省会城市的功能和风貌[N];江西日报;2023年
27
记者 孙鹏飞;持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N];平顶山日报;2023年
28
本报记者 杜尚泽 李建广 桂从路;从三赴雄安,读懂总书记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N];人民日报;2023年
29
首席记者 刘娴 记者 刘佳鑫;审议并原则通过《石家庄市青年友好型城市规划导则》[N];石家庄日报;2023年
30
记者 朱杰 通讯员 阳小朋;以高品质城市规划建设引领高品质城市生活[N];邵阳日报;2023年
香港大学申请时间2024,香港优才计划2024年详解:最新的申请条件+申请官网+优劣势+对子女有什么好处? – 哔哩哔哩
完整解读“2024年香港优才计划”:包括最新的申请条件解释+申请官网在哪里+优劣势分析+对子女教育有什么好处!
看完之后,你就知道最新的申请条件是什么,自己符不符合申请条件,以及去哪里申请优才,优才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以及申请优才计划到底有什么好处,对子女的教育有什么优势等关心的问题,看完之后,你对于要不要申请优才计划就有了清晰的认知。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理解,我做了一个详细的目录供大家参考:
一、2024年香港优才计划是真的吗?
二、优才计划最新的申请条件是什么?
三、优才计划申请官网在哪里?
四、优才计划的优劣势分析
五、申请优才计划对子女有什么好处?
下面详细给大家解释清楚这些问题:
一、2024年香港优才计划是真的吗?靠谱吗?
香港优才计划,全称为“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是香港特区政府于2006年推出的一项人才引进计划。该计划旨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技术人才和行业优秀人才来港定居,以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香港优才计划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港府对其进行了多项政策更新和优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港定居和工作,包括取消配额限制、简化审批流程、计分制改革和审批周期变快等政策变化,有意向的朋友要抓紧时间了。
随着2023年和2024年优才计划放开了名额限制,优才计划的申请人数和获批人数的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6月底,各项人才引进计划已收到超过32万宗申请,获批近20万宗。
香港优才计划申请人数超过11万,占据了所有人才引进计划的35.8%,这个反映了香港优才计划的受欢迎程度和有效性。下面这个是2023年香港人才引进的详细数据,足以可见优才计划的吸引力:
二、优才计划最新的申请条件是什么?
1、申请基本条件如下:
年龄:18周岁以上。
品格:无刑事犯罪记录、不良入境记录。
经济能力:足以负担本人及受养人的首年生活费(个人12万+、家庭36万的资产证明)。
语言:具备良好的中文或英文书写及口语能力(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
学历:本科学位及以上学历。
2、计分制度选择:
成就计分制:适合获得过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国家级或国际级奖项的人士。
综合计分制:适合大部分符合条件的优秀申请人,根据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综合评估。满分245分,有80分以上才可以提交申请。
3、详细评分标准
年龄:18-39岁计30分,40-44岁计20分,45-50岁计15分,51岁或以上不计分。
学历/专业资格:博士学位或2个以上硕士学位计40分,硕士学位或2个学士学位计20分,学士学位或有极高专业资格能力计10分,世界名校毕业额外加30分。
工作经验:10年以上+5年高管经验计40分,5年以上+2年高管经验计30分,5年以上经验计15分,2年以上经验计5分,有不少于2年的海外经验额外加15分,有3年+名企经验再额外加20分。
人才清单:符合香港入境处划定的13项特殊人才,加30分。
语言能力:能证明会中英文书写和口语计30分,会中文或英文其中一种书写和口语,加上另一门外语计15分,只会中文或英文其中一种书写及口语,计10分。
家庭背景:有一名有香港永居身份的直系亲属计5分,配偶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计5分,随同子女年龄18岁以下计5分(最多算2名子女分数)
如果你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对香港优才感兴趣QS100名校留学,不妨花10s时间做个分数评估,看看有没有80分以上。
2024年香港身份评估地址:/
·
三、优才计划的申请官网在哪里?
2024年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官网是香港入境事务处的官方网站,直接在浏览器搜索“香港入境处”即可找到。
这个网站会公布香港各项人才计划的申请细则和注意事项,包括优才人才的申请条件、申请流程、申请细节和后续续签问题等。
进入入境处的网页之后,依次点击“网上服务”——“签证/进入许可”——“吸引人才”——“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即可找到香港优才计划的申请官网啦!
四、优才计划的优劣势分析
香港优才计划是一项旨在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技术人才和行业优秀人才来港定居的人才引进计划。以下是香港优才计划的优劣势分析。
1、香港优才计划的优点
(1)申请条件宽泛
优才计划适合多类型人才:香港优才计划对申请人的行业、学历和工作经验没有严格限制,只要满足基本条件和综合计分制或成就计分制的要求即可申请。
(2)灵活的申请条件
这意味着申请人不需要提前获得香港公司的聘用,也不需要在香港开公司才能申请,申请前后无需在港找工作,申请人不管是在申请前还是获批后均没有强制要求在香港工作。
(3)一人申请全家受益
受养人是指依靠在港居住的近亲生活的人,合资格的受养人包括配偶、18岁以下未婚子女。
“一人申请全家受益”是指在香港优才计划中,主申请人成功申请后,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作为受养人一同获得香港居民身份,享受香港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
(4)续签灵活自由
优才计划获批后,申请人可以享受灵活的续签政策,可常在内地。优才计划的续签模式为“3+3+2”,首次获批后逗留期限为3年,第一次续签成功可增加3年签证,第二次续签成功可增加2年签证。
这意味着获批的申请人可以享受灵活的续签政策,不需要长期在香港居住和工作,可以在内地居住并工作,或者在香港居住并工作于内地,也可以通过孩子在港读书来协助续签。
(5)享受香港身份福利
香港优才计划申请人的子女可以在香港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包括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也可以通过华侨生联考或DSE成绩报读内地130多所大学。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拿到香港身份,可以通过下方打分地址,先做一个专业评估。
2024年香港身份官方评估地址:/
看自己是否满足申请条件,根据测评结果去准备相应的材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不清楚自己适合哪种申请方式的朋友,可以加下我的薇 /心:()做个评估。
·
2、香港优才计划的缺点分析
(1)竞争激烈
2023年申请人数突破8万,而获批人数不到1.3万,竞争非常激烈,这意味着大量申请人不会得到获批。
香港优才计划允许申请人只需达到80分即可申请,但实际获批情况显示,100分以下的申请获批率较低,尤其是80-95分段的申请人,获批率很低。这表明尽管门槛相对较低,但由于申请人众多,竞争非常激烈。
(2)优才的获批率比较低:
根据最新数据,香港优才计划共收到超过32万宗申请,获批近20万宗,显示出虽然申请人数众多,但获批率相对较低。
今年2024年1-6月份,香港优才计划共有5614人获批,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仍有大量申请被拒。
(3)优才的申请周期更长
香港优才计划的审批周期一般在9-12个月左右香港大学申请时间2024,香港优才计划2024年详解:最新的申请条件+申请官网+优劣势+对子女有什么好处? – 哔哩哔哩,相比其他人才引进项目,如高才通计划只需1-3个月,优才计划的审批周期较长,导致许多申请仍在等待审批中,从而拉低了整体获批率。
(4)优才计划对学历有限制
至少要有本科学位证才拥有申请资格,政策也在倾斜更高学历和世界百强名校毕业的人才。
虽然本科学历是申请香港优才计划的基本条件之一,但获批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申请人应综合考虑自己的学历、工作经验、专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以提高获批率。
(5)审核具有倾向性
香港优才计划的审核具有倾向性,意味着在审批过程中,香港入境处更倾向于批准某些特定类型的人才申请。
这些特定类型的人才通常包括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名校毕业、名企就业过、高学历或者香港紧缺性行业的人才。再比如,一般而言金融行业、科技行业人才获批率相对更高。
香港优才计划为有意在香港定居和工作的人才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其优点包括条件宽泛、子女和配偶受益、申请前后无需在港找工作、续签灵活自由以及享受香港身份福利。
然而,竞争激烈、申请周期长、对学历有限制以及审核具有倾向性也是其显著的缺点。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申请香港优才计划。
五、申请优才计划对子女教育有什么好处?
香港优才计划提供教育、税务、医疗、通行自由等一系列优势。一人申请,全家受益的政策允许主申请人携带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一同获得香港身份。我做了一张图片,方便大家理解拿香港身份可以带来的好处:
在对子女的好处方面,申请香港优才计划对子女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升学优势和文化适应等方面。下面这张图片详细解释了有香港身份的孩子的详细升学途径:
申请香港优才计划对子女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享受15年义务教育:
香港实行15年义务教育,包括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如果申请人在香港定居,孩子可以免费享受国际一流水平的免费教育,只需缴纳学杂费即可就读香港公立中小学。
对于在内地生活的申请人来说,他们的孩子可以直接就读国际学校,无需为了学位而感到焦虑。
2、参加香港DSE考试:
持有香港身份证+回乡证的香港永居学生,可以通过DSE报考内地138所高校,其中包括清北等名校,同时可以用DSE的成绩申请香港本地的大学,还可以申请海外高校,全球超300所大学认可DSE成绩。
3、参加华侨生联考:
持有香港身份证+回乡证的港籍生,可以通过华侨生联考以较低分数入读内地985、211等知名高校,录取分数线通常比普通高考低150-200分左右。
而且内地招收联考生的高校达300余所。华侨生联考优势包括更低的竞争压力、更低的录取分数线和更简单的考试难度,这意味着孩子就算学习成绩一般也能考上不错的大学。
4、享受香港优质的国际化教育和免费的教育资源:
拥有香港身份的孩子无疑将享有众多益处,无论是内地、香港还是海外的高校,虽不能说是随意选择,但已经拥有了超越大多数人的绝对录取优势。
一方面,香港拥有5所全球百强名校,如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教育资源丰富且与国际接轨,有助于培养子女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香港本地的大学对拥有香港身份的考生有一定的录取优惠政策,有90%以上的录取名额是留给香港本地考生的,这意味着你的孩子一出生就在“罗马”了香港大学申请时间2024,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而且拿香港身份并不是放弃内地户口,可以同时拥有“内地居民+香港居民”两种身份。
尽享两地的职场、创业、护照免签、教育等资源,相当于一举多得。
如果想了解自己能不能拿香港身份,建议做个专业评估:/
满分245分,有80分就能申请!
总的来说,申请香港优才计划对子女的好处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升学优势和文化适应等方面。
通过享受15年义务教育、接受国际化教育、多样化的升学途径、低分入读内地名校、以及培养两文三语能力和国际化的社交圈子,香港身份为子女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显著的优势和便利。